这些可能性行为,从一定的角度来说,都有一定的合理性。
后人以《逸周书》驳而不纯,以为是孔子删录之余,并有后人窜入文字,因而不甚信据,甚者认为春秋以前绝无仁字。早在本世纪50年代初侯外庐先生便对中、西文明路径和特点作了精辟的概括,提出古代西方的文明路径是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,国家代替了家族。
但这一过程确实曾经发生过。慢慢地各受封诸侯与周围原有部族人民融合一体43,蔚为大国,对周王室渐成尾大不掉之势,诸侯国间亦因土地与人口资源的利益冲突而形成对峙相攻的局面,所以吕思勉先生接着写道:封建之始,地广人希,诸侯壤地,各不相接,其後则犬牙相错矣。处于蒙昧、野蛮之时代,人们本有生殖崇拜的观念,并因植物种植的经验,知植物花蒂有包孕种子之德,因而对蒂亦发生崇拜,以为其中有生养的魔力。但社会进入家族私有制之后,家族间的矛盾逐渐突出,兄弟阋于墙的事情常有发生,于是而有礼治产生,并且日益细密化,用以规范族人的行为,避免内部的争夺。当我们考察历史上的文化积累和变革时,我们会发现一些相对稳定、长期延续的内在要素,它们在文化积累中一再被肯定,在文化变革中也仍然被保留,我们把这样的东西称为文化传统。
不过它是被那种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一种堕落,一种离开古代氏族社会的纯朴道德高峰的堕落的势力所打破的。一、关于中国文化基因的思考 在谈论文化基因这一话题之前,我们须先讨论一下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。有协调族人关系问题,所谓以亲九族。
此数者,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,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,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。只是有一重要之点尚需探讨。古代中国文明的祖先们,从种族上看来,好象同南方和西南方广大地区上的居民——从黄河到雅鲁藏布江之间,从西藏高原到东海和南海——没有什么差别。晋文公在位期间,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。
三代政治制度有所因革损益,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初年实行的分封制。这时代表各自利益的贵族集团——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便格外突出出来。
当时社会,由氏族到部落,由部落到部落联盟或酋邦,不断融合扩大,必有一种理念以形成一种凝聚力。正如恩格斯所说:这种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一定要被打破,而且也确实被打破了。在我们看来,儒学之所以处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,与其说是历代统治者的扶持,不如说它符合中国文化基因的内在逻辑。齐宣王又说:臣弑其君,可乎?孟子回答:贼仁者谓之‘贼,贼义者谓之‘残。
后人以《逸周书》驳而不纯,以为是孔子删录之余,并有后人窜入文字,因而不甚信据,甚者认为春秋以前绝无仁字。圣王二字在古代是无以复加的美号。从当时的人口分布看,中国上古时代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,人口相对集中于黄河流域。……没有那些敏感的生命主体深入其所处的特定时代环境,并以其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独有体验为基础进行历史的反思,就不会有所谓的‘哲学的突破。
若保持一族共尊大宗子之正嫡,虽百世而团结不散,就未免过于理想化了。中国自古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。
到了殷商时代,隐没了花蒂本义的帝字,已经成为表述人们意念里的自然界至尊神的尊称。以我们今日的认识看,黄帝是那时部落联盟或酋邦的大酋长。
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人们懂得使用粗制的、未加磨制的石器,并掌握了摩擦取火的本领。传说鲧治理洪水九年失败,其子禹复治水十三年,反映了上古人民连续数十年导江河、疏沟洫协力治水的事迹。尧舜禅让应该说是尚德授贤、以德居位的典范。郭沫若《十批判书·孔墨的批判》说:‘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,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,在金文和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。这里,武王把自己的军队说成人民之师,而把伐纣行动说成奉行天讨。《官人》云:言忠行夷,争靡及私,……情忠而宽,貌庄而安,曰有仁者也。
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摇篮,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。这个至上神曾降天命给殷的先祖,但因为殷人后来失德,又改降天命给周人。
以大利之所在,徒临之以宗子之空名,而望其不争,岂不难哉?此诸侯卿大夫之间所以日寻干戈也。由于有这些信息,我们对远古以来人类发展的各阶段的本质特征,可以有所了解。
这些传说资料当是渔猎—采集时代的反映,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的后期阶段。黄帝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,从而是此一时代的象征和标志,而此一时代的一切进步和成就都归结为黄帝一人。
二是天下万邦间的关系问题。26 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首先是中心氏族将其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向周边辐射,如唐、虞之际,命羲和授民时,命禹平水土,命弃播百谷,命契敷五教,命皋陶正五刑,命伯夷、夔典礼乐等,即是通过命官分职,向天下传播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文化。大篆出于宣王太史籀,小篆除李斯赵高外,有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篇。
氏族间的联合首先是在血缘关系间进行的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前两个矛盾逐渐化解,各不同血缘的氏族逐渐融合而组成地缘性的政治实体。
桀、纣非去天下也,反禹、汤之德,乱礼仪之分,禽兽之行,积其凶,全其恶,而天下去之也。为什么要选有德之人治天下呢?新近发现的郭庄楚墓竹简《唐虞之道》回答了这个问题:古者尧之与舜也,闻舜孝,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。
因此宗周之义有二:一谓镐京其地,一谓西周之时。中国上古时代的帝字,也是古朴的曼达拉图形。
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四者不失时,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。而要对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作出解释与说明,至少要考虑到这样几方面的问题:一、为什么各不同文明的所谓轴心时代差不多是同时的。孔子此二语,看似保守,其实包涵深邃的智慧,因为那些被视为价值的东西,是由文化基因所内在决定的,是与民族命运相联系的,不是可以由人随意造作的。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,黄河流域气候条件的挑战,是向居住在那里的人民集体的挑战。
它关于上古社会的描述,与今日历史科学对上古社会的认识往往暗合。又有大者,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,以安其属,于是有诸侯之列。
师生之间反复切磋琢磨,相互资益,教学相长。诸侯争战,灭国绝祀,杀人盈城盈野。
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由渔猎转入畜牧业,其特有标志是动物的驯养、繁殖和植物的种植。实际上,先秦诸子学说的许多观点都是对《尚书》等所载上古圣王事迹的诠释。